每次翻看孩子的照片,我们总会感慨,时光过得飞快。
那个只会撒娇的奶娃娃,转眼间,已经长到我们肩膀这么高了。
我们有时也会懊悔,有时候忙着生活,错过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时刻。
确实,孩子的大脑发育,并不是天天都一样快。
有3年,是大脑发育的“黄金时期”。如果我们能抓住这3年,他在情感、学习、思考、性格上都能多走几步路。
希望你别知道得太晚了。
一:0-1岁
别看刚出生的宝宝啥也不会,其实他的大脑早就“忙开了”。
你看着他只是眨眨眼、咿咿呀呀地叫,可在他脑子里,一秒钟就有成千上万个“连接点”在搭线。
科学研究表明,新生儿的大脑发育速度,是一生中最快的。
这时候的大脑的神经连接,就像在一张白纸上飞快画画。一笔一划,画得越多、越密,将来孩子的反应力、学习力、语言能力就越强。
那这个阶段,大脑到底需要“画”些什么?
最重要的三样东西:语言、情绪、安全感。
●语言
宝宝虽然不会说话,但他从出生就开始“听”了。
你跟他聊天,他在学;
你念绘本,他在学;
你哼歌,他还是在学。
听得越多,语言区越活跃,将来开口说话就越快越清楚。
相反,如果我们整天让宝宝对着天花板发呆。他不哭也不闹,看起来乖,但其实缺乏语言刺激。
他的大脑,就没法快速发育。
●情绪
有的宝宝特别黏人,有的动不动就哭,有的哄也哄不好。
很多家长着急了,以为是孩子性格问题,其实大多数,是“大脑还没发育好”。
这个时候多抱抱、多回应、多贴近,他心里踏实了,慢慢才会变得安稳。
我们别怕“抱坏了”,这一年最怕的,是“不回应”。
●安全感
一个宝宝,有没有人哄睡、哭了有没有人回应,饿了有没有人及时喂奶。
这些小事,其实都是在告诉他:“这个世界安不安全”。
大脑记住了“有人在”,他以后才敢放心探索、安心成长。
这个时候的妈妈,是最累的,夜里要哄奶、白天还得忙家务,有时候也会烦,也会累。
但只要你知道,这一年是给孩子“大脑打地基”的一年。
你会发现,很多你付出的陪伴,几年后都会慢慢“结果”。
二:6-7岁
孩子一上了小学,很多家长,就开始焦虑了:
“怎么别的孩子坐得住、学得快、题一讲就会?我家孩子光是坐下写作业都费劲……”
你别急着贴标签。
这时候的孩子,正在经历人生中第一次“大脑重组”。
6岁前孩子的大脑,像“海绵”,你说的、做的、给他的,他都一股脑儿吸收。
但6-7岁时,他会经历一个“6岁之变”。
①思考方式变了
这个阶段,大脑开始精细分工,特别是掌管注意力、计划能力、逻辑思维的部分,开始活跃了。
简单说,就是大脑的学习方式,变得“有章法”了。
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,这时候的孩子,不一样了:
他一见到你,就不停地问“为什么”;
他开始讲道理,不那么好糊弄了;
情绪来得快,有时候说话挺冲,还总顶嘴。
这些,都是他在学习“思考”,大脑中的逻辑开始发展了。
这个年纪,我们最该培养的,不是他认多少字、背多少诗,而是专注力、规则感和自我管理能力。
比如:
✔每天定个10分钟安静阅读的时间,不为读什么书,就为练坐得住。
✔给孩子列个作息表,但得让他知道“事情有顺序”。
✔吃饭时不玩手机,写作业时不开着电视。专心这件事,是要从小慢慢练的。
②情绪表达变了
这个阶段,还有一点,我们特别容易忽略:情绪训练。
孩子突然多愁善感、爱生气、动不动就说“我不行”“我不想学”。
这并不奇怪。
因为他的“大脑前额叶”(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)正在重构,不稳定,是常态。
我们要做的,不是压制他的情绪,而是引导他去表达:
“你现在不想写,是累了吗?”
“你觉得题太难,那我们先挑个简单的?”
一来二去,他慢慢就会自己调节了。
6到7岁,是孩子从“小小孩”转向“小大人”的桥梁期。
我们引导对了,他就会带着好习惯、好情绪往前走。
我们若忽视了,他以后哪怕再聪明,也容易“跑偏”。
三:12-13岁
孩子一到十二三岁,很多家长,就开始头疼了:
小时候那个乖巧听话的小宝贝,突然变得爱顶嘴、不说话、关起门就不出来、喜怒无常、还动不动甩脸子。
有人说,这是“叛逆期”。
但其实,从大脑的角度看,这是孩子在经历人生中第二次大脑“系统升级”。
这时候,孩子的大脑,进入了青春期重塑阶段。
情绪脑(杏仁核),发育得比理智脑(前额叶)快。
也就是说——他情绪比思考跑得更快。也难怪他们动不动就炸毛,说话难听,做事冲动、喜怒无常了。
但这并不是坏事。
相反,这是大脑在“重建自己”的一部分。
他们在找“我是谁”,在慢慢搭建属于自己的认知系统、价值观、情绪边界。
只是这个过程,说实话,很混乱,也很辛苦。
你可能,会看到这样的场景:
刚刚还好好的,但你一没收他手机,他就炸了,跟魔怔了一样;
一件小事,就能情绪崩溃,一会儿笑、一会儿哭;
什么事都要“自己来”,但又常常做不好。
这时候,如果我们还像小时候那样说“我说了算”“你听话就行”,反而更容易激起矛盾。
说实话,养育青春期的孩子,很考验父母。
那我们怎么做,会更好一些呢?
①恰当地闭上嘴巴
这阶段的孩子,最烦的,是我们“啰嗦”。他觉得他什么都懂,我们却还一个劲说个没完,
这时候,我们可以给选择:“这件事你打算先自己处理,还是我们一起想办法?”
也可以多询问他的意见:“妈妈觉得是这样,你觉得呢?”
多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见,会好办很多。
②允许孩子“有情绪”,但也要“有边界”。
很多时候,他说了什么、做了什么,其实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。
我们可以告诉他我们的感受:
“你刚刚那样冲我大声说话,我有些伤心。下次你可以温柔一点告诉我,我会听你说的。”
这个过程中,其实就是在帮他大脑的“理智系统”锻炼肌肉,让他学会情绪自控和沟通能力。
别怕“孩子长大了就不听了”,只要你还愿意陪他走几步,他终究,还是会记得那个一直没走远的人,是你。
上一篇:国补换新电视怎么挑? 遇到高对比和强抗反屏幕建议闭眼入!
下一篇:没有了